迎旅客創新識變,提體驗突破瓶頸
28/04/2025
關稅戰陰霾籠罩全球,香港經濟難得迎來旅客回升助力,必須抓緊機遇善加利用。五一和夏日旺季在即,本港宜參照內地成功經驗,結合文旅與創科產業,提供沉浸式活動體驗,突破旅客停留時間短、消費模式單一瓶頸。
外圍環境不明朗,本港經濟今年挑戰巨大,所幸盛事經濟初見成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今年首季訪港旅客達1,220萬人次,按年增9%,非內地旅客增加18%。他預期,本周稍後公布的第一季經濟增長數據會表現穩健。好勢頭有望在五一黃金周延續,本港料將迎來有84萬內地旅客,按年增10%。
綜觀日本去年全年旅客3,600多萬,香港首季吸客逾1,200萬成績的確值得嘉許,反映本港文旅產業潛力巨大。
吸客成績亮麗,停留時間待增
惟與此同時,本港零售和服務業仍然疲弱,亦正正說明香港文旅產業存在留客時間短、未有充分兌現旅客消費能力的結構性短板。
五一假期適逢長洲太平清醮、佛誕等多個傳統節慶,旅發局計劃以此為核心主題,舉行無人機表演等系列活動,但香港節慶活動長期存在「重展示、輕參與」的問題。多年來,搶包山、飄色巡遊等雖是招牌項目,對旅客而言仍停留在觀看層面,缺乏參與互動元素。
反觀內地不同城市,近年都努力結合文旅和科技產業,以新興數字技術重新包裝傳統文化,為旅客提供具新鮮感的沉浸式體驗。
從故宮《清明上河圖3.0》、西安「大唐不夜城」,到山東曲阜孔子主題景區、上海徐匯區《三體》科幻主題體驗,無不利用AR、VR、人工智能、4D影院等方式出圈。
科技增強互動,沉浸旅遊吃香
沉浸式互動旅遊產品可謂已經成為內地文旅產業的標準配備,業內甚至有「玩法才是內容」一說。透過提高旅客參與和互動程度,不僅打破傳統旅遊的單一觀光模式,而且增加旅遊的趣味性和記憶點,正切合社交媒體「病毒營銷」特色。近期被「甲亢哥」帶火的重慶,其旅遊數據顯示,沉浸式體驗可使遊客停留時間延長1.8天,增加衍生消費。
香港經濟面對世界格局和旅客消費模式急變,港府和業界亦必須識變求變,敢於突破條條框框,改變「穩打穩紮」、「靠食老本」的傳統思維,將科技、文化、旅遊與自然資源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嶄新的文旅產業,務求讓旅客每一次訪港體驗都「與眾不同」,停留久一點,消費多一點。
以近日成為內地客熱門打卡地的萬宜水庫東壩為例,當局雖然確有努力改善交通配套問題,但仍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層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已多次提醒,香港應用好海岸資源發展旅遊產業。既然東壩等香港自然風光受到訪客熱愛,港府是否應該突破「郊野公園」思維,予以適度開發和妥善管理,這豈非更能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和環境同時受益?
【你點睇?】特朗普宣布向全部海外製作電影徵收100%關稅,指可重振美國電影業,你認為措施能否起到幫助?►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