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車隊體驗差,介入糾正莫遲疑
29/08/2025
政府為改善的士服務水平,引入的士車隊制度。5支車隊獲發牌正式營運一個月後,均遇到的士數量和司機不足,給予乘客不好體驗,隨時影響到政策的成敗。政府應盡快介入並糾正問題,才能有效落實提升的士服務質素初心。
當初推的士車隊的初衷是良好,希望透過車隊管理模式,結合電子支付、網約服務及統一監管,提升市民點對點出行體驗,從而倒逼傳統的士業界摒棄諸如拒載、兜路、濫收車資、服務態度差等陋習,改善服務質素。
可是,當政策執行時卻出現很大落差。據傳媒測試和乘客用後的反饋,指用相關車隊應用程式(App)召車,遲遲沒人接單,候車時間過長。即使成功預約的士,亦未必有良好體驗,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指,的士座椅皮脫落,絕不優質,差過在街截車。
業界將問題歸咎於車隊規模不足,以及司機不夠。5支車隊營運一個月,車輛仍維持約900輛,遠低於法定規定首階段至少有6成車輛,即2,100輛投入服務。車隊早在營運前已表示招聘司機遇上阻滯,部分車主和司機對加盟車隊持觀望態度。
速推聚合平台,便利乘客選擇
此外,政府當初在設計的士車隊時欠周全考量,只要求每支車隊需設立手機召車App,結果是5支車隊各自為政。對乘客來說,這是非常不便,因要在手機下載不同App,每次召的士,要進入不同介面進行格價和比較哪家候車時間最短,非常麻煩。
畢竟的士車隊在香港是新事物,但這在外地推行多時,而且有很多成功個案。例如日本最大召車平台「GO」,幾乎涵蓋全日本所有的士服務,支援日文和英文介面;內地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整合滴滴出行、曹操出行等多家叫車平台的報價,讓乘客一目了然。港府官員在設計的士車隊模式時未有吸納外地成功經驗,可能認為研發App是商業行為不便指手畫腳,也沒想過為本港車隊打造一個方便乘客召車的聚合平台並建立生態圈。
5支的士車隊在車輛和人手問題上遇到瓶頸,有聲音認為新事物在推行初階段難免會有甩漏,而且處於磨合期,不應吹毛求疵。但這是的士業改革重要一步,市民出於嘗新心態會第一時間試搭,在試用後換來不好體驗,可能影響今後再搭的意慾,對尚未完全鋪開的的士車隊來說絕非好事。
政府管治理念是目標為本,引入的士車隊旨在能對傳統的士業產生「鯰魚效應」,激發業界提升服務水平。現時在政策執行過程遇到問題,車輛和司機不足已持續一個月,若任由問題持續下去,可能減弱市民使用的信心,最終影響政策成功。當局不宜多等一段時間觀察成效才檢討政策,應及早強力介入,糾正問題。
當局有必要為的士車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關鍵是成立統一召車App。八達通公司已表明有計劃推出本地版「Call車易」平台,目標是整合5支的士車隊,已有3支車隊完成對接並進入測試,當局應介入,敦促車隊參加,並要求八達通從速整合相關平台,盡快推出市場。同時鼓勵業界開發一些相關聚合平台,一切以乘客角度為依歸,才能貼合消費者的需要,讓相關App受歡迎。
低空經濟開發,須消費者為本
若「Call車易」平台能早日出台,乘客使用後有良好體驗,願意繼續使用的士車隊服務。一旦的士車隊生意增加,車主和司機看到商機,自然不會再觀望,願意加入車隊,便可解決司機不足問題。有生意也令車隊加大投資力度買新車,讓的士數量早日達標。
今次事件另一啟示是政府今後處理涉及創新元素的新事物時,例如成立低空經濟平台,應摒棄舊思維,從消費者價值出發,並參考外地和內地經驗,設計出來的服務更貼近市場需要,在推行時易被接納採用,使政策落實事半功倍。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