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惹激辯,投資回報缺口巨
18/11/2025
軟銀和華爾街投資者相繼沽清英偉達股票,引起市場對AI泡沫憂慮的討論。科網企業對AI的資本投入驚人,但回報卻非常微薄,有企業更為AI基建發債融資,令人擔心AI泡沫蔓延至債市,一旦泡沫爆破,後果堪虞。
作為AI股熱潮核心領頭羊的英偉達,周三將公布新一季業績,但績前卻接連傳出利淡消息。日本軟銀上周披露,已將手上所有英偉達股票清空,套現逾58億美元,用來投資OpenAI和數據中心。作為矽谷最具影響力的投資者提爾(Peter Thiel),旗下基金把英偉達股票悉數沽清,轉而買入微軟和蘋果股票。
軟銀和提爾將英偉達股票清倉,並非個別例子,最近不少投資者也用行動加碼減持英偉達和相關AI股份,引起市場討論近年AI熱潮是否已現泡沫,甚至將之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爆破相提並論。
清倉英偉達股票,估值高不便宜
投資者減持甚至清倉英偉達股票,因英偉達股價近年急升得太多,估值太高,絕不便宜。投資者高追英偉達,皆因它是AI芯片主要生產商,在全球颳起AI熱潮,對AI芯片需求殷切,出現供不應求,使英偉達股價屢創新高,到了虛高地步,投資者獲利套現,然後將資金轉投其他短期回報較高股份是可以理解。
AI被視為催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而大型語言模型(LLM)成為關鍵焦點,OpenAI三年前推出的生成式聊天機構人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熱潮,吸引不少風投和科網企業提供資金,資助其訓練下一代AI大模型以及開發可模擬人類認知能力的AGI。
可是,要研發新一代AI需要龐大算力的數據中心、先進AI芯片和頂尖人才投入,箇中涉及龐大資金投入的燒錢行動。巨額投資卻遲遲未能建立商業模式,收入始終追不上支出,令到虧損嚴重,預計OpenAI到2028年的營運虧損將達到740億美元,最快要到2030年才能實現盈利。
連資金最雄厚、市佔率最大的OpenAI,都面對巨大財務壓力,其他獨立LLM和AI初創企業處境更糟,若無法對用戶提高收費,生成式AI商業化將蒙上陰影。這不禁讓投資者質疑這是AI泡沫,對繼續支付天價研發費投資有所猶豫。
科企掀發債潮,聯想次按債券
AI對算力需求,驅動科網企業建立更多龐大數據中心,而資金除了來自營運收入,主要靠發債。Meta在10月底發行300億美元債券,用來興建數據中心,甲骨文發行380億美元用作AI雲端投資,亞馬遜和Google也通過項目融資和債券籌集資金。
Meta更與私募基金合作,通過複雜的金融財技,把數據中心租約重新包裝成金融工具,透過抵押債券賣給機構投資者和散戶。
這種財技不禁讓人聯想金融海嘯前,金融機構把次級按揭包裝成優質債券賣給投資者。假如AI公司無法建立商業模式賺錢,便難以取得投資者繼續泵水融資,屆時公司資金鏈斷裂,將難以維持營運,一旦持有這些公司債券及股份的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恐慌性拋售,將會重挫資本市場,引發新一場金融風暴。
對Meta、微軟等科網巨擘來說,由於本身已有核心業務,為企業帶來現金流,就算AI投資回報令人失望,仍可安然度過,但輸的是股東和債權人。可是,一些取得高估值,但投資回報差的AI獨角獸,卻可能要洗牌,估值將大跌或遭科網巨擘收購,至於初創公司則會倒閉。
當前AI股是否存在泡沫,暫時各持己見,短期市場情緒波動,估值面臨調整,但長遠當AI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場面增加,提升生產力和確立商業模式創新時,之前的天量基礎設施投資才能獲得應有回報。故投資者若要在AI股熱潮中逐利,須時刻保持警惕。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