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論國金》自4月起,市場焦點除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其餘都大篇幅討論美元資產的風
險,包括「股匯債三殺」、美債及美元崩潰論云云,鏗鏘有聲,且勸諫全球投資者遠離美元資產
。揮去情感導向及對特朗普的個人喜惡,數據上會否支持以上觀點?
首先觀察美國國債市場。部分分析認為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由3﹒8%升至4﹒3%,暗
示投資者已對美債失去信心,尤其指摘中國積極拋售美國國債以報復關稅操作云云。參考近25
年的美國國債持有量數據,首三名國家分別是日本、中國及英國。中國自2023年起持有量徘
徊在760億至800億元(美元.下同)之間,沒有大幅改變之餘,今年2月更增持近16億
元,同期日本持有量在2021年起維持在1000億至1150億元之間,今年2月都增持了
近60億元,何來中國減持令債息抽升?再觀察同期美國聯儲局的持有量,自2022年啟動加
息周期同時縮表後,由高峰近5﹒8萬億降至今年約4﹒2萬億,刺激10年期債息由近2%攀
升至近5%,為何當時華爾街大咖未提出「崩盤」?及後停止加息及縮表放緩,債息隨之下降至
低過4%,年內則徘徊在4﹒8%至4﹒3%之間。為何年內特朗普就職前未見「崩盤」?近5
年聯儲局減持近1﹒6萬億,較中國加日本只減持約610億,誰是拋售國債的元兇?明白特朗
普為何多次「約談」鮑威爾了。
再看美元數據。參考SWIFT的最新數據顯示,自俄烏戰事爆發後,國際貿易上美元佔比
由近四成急升至近五成,歐元卻由三成下降至近兩成,其餘如英鎊及人民幣只佔6﹒6%及
4﹒1%,反映美元地位固若金湯。另外,貨幣只是交易的媒體,而非影響交易量的主因,何況
貿易商可利用金融工具對沖外匯風險?美元大幅波動是匯價問題,而非作為交易媒體的功能問題
。再看由IMF提供的國家外匯儲備數據,截至去年,美元佔比約58%,次席是歐元(20%
),第三位的人民幣(5﹒8%)。同期美元比例由65%下降至58%,歐元則維持約19%
,人民幣由4﹒0%升至5﹒8%,分析反映美元在外匯儲備中不可或缺。若美元忽然消失而衝
擊全球各國儲備,相信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才能解決的問題,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都會灰飛煙滅
。
綜合而言,應否選擇放棄美債作美股的風險對沖?彭博全球及美國國債指數年內升近3%至
6%,比美股為首的成熟股市更為標青,折射出華爾街為首的大規模渲染美元資產崩潰實在居心
叵測,信息繭房中分散投資更顯重要。筆者多次強調,「擊潰」特朗普操作的,非在外,實在內
。留心美國民調結果變化便可知一二。
共勉之。《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4 「最佳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