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 鄧浩然:備案制兩周年的四大觀察
06/05/2025
《然之有物》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證監)於2023年3月底實施了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備案制),要求所有境外上市的境內企業在上市前,除了要通過當地監管機構的審批外,還需要取得中證監發出的備案通知書。備案制實施了兩年,以下是筆者歸納的四個值得關注趨勢。
總體來看,備案制已漸入佳境。實施初期,市場普遍憂慮境內企業境外上市會否因備案制而受阻。而備案制實施的首3個月情況確實如此,僅有兩家企業成功取得備案通知書,這亦間接影響了2023年香港新股市場的上市數目和集資額。但2024年開始,中證監的審批速度明顯加快,截至今年3月底,已遞交備案申請的公司數目約為440家,其中約300家涉及港股,當中約240家為新股上市,而已獲批上市的企業約為140家(58%),從遞交申請至完成備案平均歷時約5至6個月。
中證監就備案制的審批提速,可惠及香港新股市場。(Shutterstock)
H股是備案制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雖然在備案制實施前,H股上市持續增加,但紅籌始終為主流模式,其優勢在於毋須獲得中證監批准即可上市。在備案制下,所有境內企業(無論是紅籌還是H股)均須審批,變相令紅籌毋須境內監管機構審批的優勢大為減少。此外,股權相關問題是中證監審批的關注重點,H股由於不涉重組且股權架構簡單,一般審批速度會較紅籌快。自備案制實施至今,獲批上市的港股中,約有70家為H股,佔總體約50%。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中證監對不同行業的關注點有所不同,因此審批周期亦略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涉及數據安全和敏感信息的行業,在審批過程中除了要取得中證監的批准外,還須徵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意見,因此在審批過程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類似情況亦出現在有外資准入限制的行業。這些行業因外資准入限制,往往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而採用VIE架構的公司在備案制下的審批時間一般較長。在目前所有已遞交申請的企業中,約有52家採用了VIE架構,雖然取得了備案通知書並成功上市的也有約30家,但這些申請平均歷時長達10個月,明顯較其他企業的5至6個月長。
至於上市目的地方面,從目前已遞交申請的企業來看,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目的地仍然是香港,佔總體約63%;而赴美上市的境內企業數目,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而有所減少,但已遞交備案申請的相關企業仍有約130家,佔總體約35%。如果只計算已成功取得備案通知書的企業,赴港和赴美上市企業的數目分別約140家(37%)和95家(25%)。筆者相信上述比例將隨著地緣政治、宏觀經濟以及監管政策等多項因素持續變化,當中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將成為關鍵因素。
總結過去兩年的觀察,市場已逐漸適應備案制及其審批方向,而中證監的審批速度亦有所加快。備案制審批提速會否惠及香港新股市場,使其重返全球新股集資額前三?讓我們拭目以待。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鄧浩然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