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熱潮持續席捲全球科技產業的背景下,台股升勢仍由AI供應鏈主導,展現強勁的基本面支撐。然而,近期市場開始出現短期震盪跡象,反映即使基本面穩健,技術面與資金面仍可能引發調整壓力。本文將從英偉達(NVIDIA)業績、OpenAI資本支出動向、企業盈利周期、估值風險與資金輪動,以及投資策略建議等多方面,探討台股在AI驅動下的升勢延續與短期風險。
英偉達於8月27日公布第二季業績,雖然營收與盈利皆優於市場預期,但業績展望未能釋出更強烈的增長訊號,導致台灣半導體與AI伺服器供應鏈在8月下旬出現短期調整壓力。不過,9月起市場焦點迅速轉向OpenAI的雲端資本支出大幅增加。Oracle、Broadcom、Google等企業股價上升,背後推手正是OpenAI與Oracle簽署高達3000億美元的雲端合約。統計顯示,Oracle、CoreWeave、Nebius等三家中小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在2025年的資本支出將達四大CSP(Amazon、Google、Microsoft、Meta)總額的13%,遠高於2024年的7%,預估2026年將進一步提升至15%,此趨勢預期延續至2030年。此一變化顯示,AI基礎建設需求正由少數科技巨頭擴散至更多雲端業者,進一步推升台灣AI供應鏈的訂單能見度與增長動能。
過去四至五個月,企業盈利受到關稅不確定性與匯兌損失影響,短期出現下調。但隨著AI需求再度上調,企業盈利預期逐步回穩。只要盈利維持在上調周期,台股升勢便具備基本面支撐。其中,CSP的資本支出趨勢是關鍵觀察指標。其資本支出將直接轉化為對台灣AI伺服器、晶片、散熱模組、PCB等供應鏈的強勁需求,成為台股中長期增長的重要動力。
AI板塊作為本輪升市的核心推力,其估值已攀升至歷史高位區間。在此背景下,若市場出現預期外的利淡消息,如美中科技管制升級、利率政策轉向或企業業績不如預期,恐引發獲利回吐與拋售壓力,加劇短期震盪。不過,若能出現健康的技術性調整或資金輪動,將有助於台股升勢的延續。資金若能流向估值相對合理的落後板塊,如金融、傳統產業與內需板塊,不僅可降低追高風險,也能提升市場結構的穩定性。
在9月下旬至10月期間,建議投資者可適度趁高減持AI伺服器與半導體相關持股,尤其是估值偏高且短期升幅過大的個股。此舉可降低短期波動風險,並為後續重新布局保留資金靈活性。同時,資金可轉向估值相對偏低或具政策支撐的內需板塊,例如iPhone供應鏈、金融、地產建築、食品及汽車銷售等板塊。這些板塊受惠於季節性需求、政策支持與消費回暖,具備穩健的基本面與防守性。待10月市場合理調整後,投資者可重新關注AI伺服器與半導體類股,以捕捉下一輪AI增長機遇。《凱基投顧董事長 朱晏民》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