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往來中港兩地的朋友不難發現,無論是自駕或網約車,大多已是電動車,也有不少屬混能汽車。這一切變化來得很快,短短數年間,整個汽車市場彷彿換上新貌。筆者在香港使用電動車已三年多,駕駛體驗相當愉快,雖然錯過了全免首次登記稅的優惠期,但成功擺脫了每周前往油站的高昂消費。
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全球純電動車銷量年增38%,達到108萬輛,其中中國市場貢獻超過六成,年增幅更高達51%。電動車市場已進入由中國主導的新階段。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以17%市佔率穩居首位,而原本長期領先的特斯拉,市佔率則從去年同期的10.7%下滑至7.9%,退居全球第四。然而,不少能源專家認為電能並非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氫能才可能帶來更徹底的轉變。
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全球正積極淘汰化石燃料,加速推動能源轉型。其中,氫能被視為極具潛力的低碳能源,世界各國正全力推進氫能產業發展。中國在氫能發展方面已具備良好基礎,並明確將氫能定位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氫能發展機遇,不僅有助香港邁向碳中和,更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維持國際競爭力。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60個國家制定氫能發展戰略,視其為能源轉型與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截至2024年底,全球氫能生產消費規模約達1.05億噸,同比增長約2.9%,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增速明顯提升。氫能技術持續進步,涵蓋制氫、儲氫、輸氫、加氫及燃料電池等多個環節,不斷完善成熟。各國積極布局氫能產業鏈,從製備、儲運到應用,拓展至交通、電力、工業等多個領域。
香港政府於2024年6月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針對「確保安全」、「合適技術」、「基礎設施」、「成本效益」、「人才培訓」及「社會接受」六大技術挑戰,並因應本地獨特情況,提出四大策略方向:「完善法規」、「制訂標準」、「配合市場」及「審慎推進」,以穩妥有序營造有利於本地氫能發展的環境,讓香港把握全球尤其是國家近年氫能發展所帶來的環境與經濟機遇,同時拓展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的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周筆者出席一個以香港運輸、物流和能源產業為題的講座,主講嘉賓為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女士。陳局長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構建綠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目前已有企業表示有意在香港開展相關業務。事實上,香港的氫能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政府在《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中今年落實情況,包括發展綠色船用燃料加注及交易、錨地首次液化天然氣加注、中國港口單次最大B24加注,首次B30加注、首次液化天然氣與貨物装卸同步作業,以及已在香港水域順利完成7次液化天然氣商業加注。據了解,政府已開始研究在香港進行氫氣及綠氨加注的可行性,期望能早著先機。
全球氫能發展正迅速推進,多國已制定國家層面的氫能策略,並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與試驗。香港也積極推動氫能發展,目標是成為國家氫能發展的示範基地,並促進氫能產業在「一帶一路」地區的拓展。《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廖錦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