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酒過三巡,仍需「七分醉意、三分醒」。這句話用在當前的金融市場,恐怕再貼切不過。環顧過去兩年,全球市場無疑正上演一場盛大的流動性派對,無論是風險性資產如股票,還是傳統避險工具如黃金,甚至是債券,幾乎所有資產都沐浴在資金的雨露下都大幅上漲。更有趣的是,就連新興的比特幣也和古老的黃金走出了驚人相似的上升軌跡。當風險與避險資產同場共舞,這究竟是盛世的序章,還是狂歡後的宿醉警示?
*「去美元化」與「抗通脹」的迷思*
要為這場「雨露均霑」的資產盛宴找出合理解釋,傳統智慧似乎有些捉襟見肘。市場上最時髦的說法之一是「去美元化」,認為黃金與比特幣的攜手飆升,正是全球拋棄美元的訊號。然而,一個有趣的矛盾是,在美股與美債齊漲的背景下,美元指數本人卻顯得老神在在,僅在狹窄區間內震盪。如果這真是美元的「信任危機」,未免也太過平靜。另一個老生常談的理由,則是黃金的抗通脹神話。回想1970年代,通脹猛如虎,黃金確實從每盎司35美元飆升至700美元。但反觀現在,作為通脹預期關鍵指標的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卻始終維持在相對低檔。顯然,這兩大「嫌疑犯」的作案動機都不夠充分。
*流動性才是真正「酒水」*
那麼,既然傳統理由站不住腳,誰才是這場派對上慷慨的「酒水」供應商?答案直指各國央行。只要翻開聯儲局、歐洲央行乃至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便會發現全球流動性儘管在2022年環保加息周期下依然極度充裕,遠高於歷史趨勢線。這場狂歡並非源於經濟基本面的強勁復甦,而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流動性驅動行情。而在這種行情下,典型的特徵便是「估值考量退居次位」,投資者高喊著「這次不一樣!」,市場廣度狹窄,資金瘋狂湧入少數熱點。當下這股AI熱潮,對比2000年網路泡沫時標普500指數的走勢,兩者竟有著驚人的「夫妻臉」。歷史總是不斷重演,泡沫總在破裂時才被確認。
*如何在狂歡中保持清醒*
面對這場「七分醉意」的行情,投資人最糾結的問題是:該走還是該留?若現在離場,似乎是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若繼續狂歡,又怕音樂突然停止。其實,在流動性驅動的行情中,重點從來不是精準預測「派對何時結束」,而是如何控管風險。首先,別太早離場!但必須設定獲利了結規則,例如當報酬達標時分批出場,既鎖定收益,也不會錯失後續的上行空間。其次,必須密切追蹤那些「酒水」指標--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變化、逆回購餘額等。最後,專注資產品質與多元化配置。有趣的是,數據顯示中港股市(如恒生指數與滬深300指數)目前與美股的相關性為全球最低。在人人憂慮美股宿醉的當下,這或許提供了一個別具意義的風險分散路徑。畢竟,在派對上保持那「三分清醒」,才能確保在曲終人散時,自己不是那個需要被抬出場的人。《KGI凱基首席投資總監 梁啟棠》
*《環富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環富通》立場,《環富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您是否也對日本的熊出沒情況感到擔憂?立即投票,讓我們知道您的想法。► 立即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