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周在北京舉行,並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筆者認為這份綱領性文件為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定調。
*政策主軸與產業方向*
《建議》明確提出,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並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中央重申要把發展重心放在實體經濟,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及融合化轉型,意味「自主可控」正式成為頂層戰略核心。
未來產業升級的關鍵在於「原始創新」及「關鍵技術攻關」。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不僅是政策方向,更是市場共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工業機械人產量按年增長近三成,顯示高端製造需求強勁。具身智能產業亦成為新亮點,預料至2030年,內地市場規模將逾千億元,帶動整體產業鏈邁向高景氣周期。
*產業基調與投資部署*
公報顯示,「十五五」期間,產業升級將圍繞「自主可控」及「效率提升」兩條主線展開。建議投資者聚焦四大方向:
一,自主可控。工業母機、高端機床及核心零部件屬國家戰略物資,相關企業料受惠政策扶持與國產替代。
二,智能化升級。自動化設備、工控系統及工業軟件需求將隨產業轉型持續上升。
三,核心基礎件與工藝。《建議》強調原始創新,預示核心基礎領域投資將進入長周期。
四,新質生產力與應用場景。人形機械人及具身智能等新興板塊有望率先落地,形成實際產能與技術回饋,成為未來投資熱點。
*戰略意涵與風險提示*
四中全會為未來5年確立了「科技自立、文化自信、綠色發展、安全保障」的戰略框架,強調以內生動力為核心、以安全發展為底線、以創新驅動為雙翼。這標誌中國正由政策推動轉向制度驅動,並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尋求穩健增長空間。
整體而言,政策層面已為高端製造及新質產業提供明確方向與制度保障,明顯提振市場信心。然而,筆者認為市場仍須關注三大要素,首先是技術商業化進展,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最後是行業競爭及資本市場發展。投資者宜保持審慎樂觀,在政策導向與產業趨勢交匯處尋找確定性機遇。《資深投資銀行家、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您是否也對日本的熊出沒情況感到擔憂?立即投票,讓我們知道您的想法。► 立即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