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來攘往的購物商場,一個小孩突然躺在地上哭鬧,旁人投以奇異的目光,而孩子的父母卻耐心地向小孩解釋不應該這樣做,讓小孩自己站起來。或許大家對這類事情不以為意,覺得那只是頑皮小孩的惡作劇,而普通市民往往忽略這可能是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兒童的行為。在香港,發展遲緩及有情緒問題的學童被稱為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根據香港教育局的定義,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指在學習上存在某些困難,需要特別教育支援的學生,涵蓋多個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傷殘、聽力/視覺/言語障礙,也包含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以及較嚴重的精神病(如思覺失調及鬱躁症等)。目前,政府採用「雙軌制」推行特殊教育:對於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教育局會依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轉介他們入讀特殊學校,以接受加強支援服務;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可入讀普通學校,與普通兒童相處,從而在教育中充分獲益。根據香港教育局的資料,2023/24學年,香港公營普通學校共有6422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其中小學生31030名,中學生33190名。香港的SEN學生人數近年持續增加,從2018/19學年的49080人增至2023/24學年的64220人,增幅約30.8%。
在SEN學生中,特殊學習困難(例如讀寫障礙)最為常見,其次是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自閉症。或許我們會接觸到有讀寫障礙症狀的小朋友,但他們卻從未接受專業介入,只因家長擔心孩子被貼上「有問題/奇怪」的標籤。所幸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共融思想的推廣,家長愈來愈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會讓孩子接受專業評估,然後給予恰當且耐心的輔導和特殊教育安排。
筆者上周出席了由香港單親協會舉辦的「進步之旅嘉許計劃」評審日。該計劃不以學業成績為首要評核標準,而是著重學生在家庭關係、情緒管理、操行表現、學習主動性、課外活動參與等方面的進步。為鼓勵學生在品格德育方面持續進步,計劃設立了卓越進步獎、優異進步獎及展毅進步獎,並通過一年一度的評審日為學生評分,再借嘉許禮向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獎項。
作為評審委員,筆者與多個單親家庭見面,了解孩子近一年的進步情況。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全都是SEN學童,他們的表達能力雖與一般學童不同,但能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們與母親之間的愛。即便母親每天辛勤上班,仍會全力給予SEN孩子關懷照料,盡顯母愛的偉大。
香港的SEN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援也日益受到重視。香港推行融合教育,鼓勵SEN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與其他學生一同學習。教育局和學校為SEN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支援,包括課程調適、學習輔導、配備特殊教育老師等。
最近看到一篇報道,藝人鄭俊弘和何雁詩的兒子在約一歲半時被證實患上天使綜合症。這一病症源於基因突變,目前暫無根治方法,患者會有學習障礙、嚴重說話障礙,無法協調自主活動,還存在獨特的快樂性格、突然大笑和微笑、容易興奮及過度活躍、睡眠障礙、進食困難等情況,不少患者會出現癲癇。作為父母,他們沒有為家庭未來擔憂,而是勇敢面對,積極尋找兒子的治療方法,這種積極態度讓孩子有機會獲得適當治療和美好的人生。《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廖錦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