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星期,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出現了微妙變化,而總的來說,正是朝著我上日品評所指的,「這場關稅戰應該不會拖太久」的方向邁進。當時我的看法是,因為「關稅大棒」是一把雙刃劍,既傷人,也傷自己,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的。
在此,我想補充一點。雖然美國經濟規模是全球最大。全世界好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要靠出口美國賺錢(有些甚至可能是靠出口美國而生存),但經過幾十年的全球化後,每個經濟體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以大棒去「襲擊別人」的同時,也可能是在「襲擊自己」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蘋果這類科技公司,他們非常依靠內地作為生產基地,美國人買到的蘋果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在中國生產。如果向這些出口美國的電子產品徵收逾倍的關稅,等於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特朗普只有無奈地豁免包括在中國製造的電子產品出口美國的對等關稅。
但我認為,過去兩星期最大而又最微妙的變化就是特朗普的死穴終於暴露出來了。特朗普的死穴是甚麼?就是不能承受美債遭投資者唾棄,令債價下跌,債息上升的場景。
事緣特朗普在財金政策方面,非常不滿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遲遲不再減息,因為他非常擔心,關稅戰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需要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去緩解。
*辱罵鮑威爾市場震驚*
誰知鮑威爾本著聯儲局的獨立性,不受特朗普支配,明言因為關稅戰的影響仍未明朗,不想貿然去改變貨幣政策,令特朗普非常尷尬,不惜出言辱罵鮑威爾為「太遲先生」(Mr.Too Late)和主要失敗者(Major Loser),以洩他心頭之憤。
在這之前,特朗普曾經說過,如果他要炒鮑威爾,鮑威爾就會很快消失。其實,在美國,總統是沒有明確權限去炒聯儲局主席的。
這一罵真的非同小可,令到市場擔心聯儲局的獨立性會被動搖,於是拋售美股、美匯和美債。結果,一日之後,特朗普就改變口風,說他從來沒想過要炒鮑威爾,只不過希望鮑威爾領導的聯儲局盡快配合他再次減息,金融市場才算穩定下來。看到特朗普這種尷尬情景,我即時的感覺是,作為一國的元首,特朗普的公信力何在呢?!
在此之前,美債已經出現明顯跌幅,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有國家大舉拋售手上的美債。但另一邊廂,也是因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陷入衰退,投資者對美元資產開始失去信心,所以急忙套現,估計不少是買入黃金呢!
無論如何,特朗普可以承受美股和美匯的短期滑落(他可能鍾情這種遊戲,因為他的「發言」,好像指揮棒一樣,隨時可令市場上升或下跌,從而讓他的朋友從中獲利),但就承受不起美債的任何急挫,因為這意味著美國靠債冚債的骨牌將會被推倒。這件事真的非同小可,因為美國要以更高的利息才能吸引投資者買他們的債券,進一步加深美國的債務危機。
*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本來,特朗普祭出關稅大棒,是希望大幅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但如果美債大跌,要以更高息才可以吸引到投資者購入,隨時是得不償失,也可以說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呢!
這一點也可從另一個角度引證,現時的經濟體系中,確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很多國家,尤其是中國,都是美債的主要買家。這其實是中國對美國的「債務逆差」,因為中國買美國的債券多於美國買中國的債券呢!?
除此之外,過去兩星期,美國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愈來愈激烈,令特朗普要盡快把關稅戰降溫,以及盡快跟貿易對手進行談判。這一點可從全國各地都有示威遊行,反對特朗普的各項政策(不止關稅政策)中看出來。再者,特朗普團隊的矛盾也很明顯。財長貝森特早前也跟特朗普唱對台,指出關稅戰不可能打太久,我相信,背後就是美國的自傷情況已經很嚴重。
這一刻,這場中美角力的最新形勢是,美國想盡快跟中國談判,甚至已經釋出「善意」。有報道指,美國願意將145%的關稅大幅降至50-65%,作為一種示好的方式。至於中方也一再表示:「要打就奉陪到底,要談的話,大門是長期敞開的」。
既然如此,正如我今日的標題所說,這一場曾經殺氣騰騰的關稅戰已經降溫,並露出曙光,所以,投資者可以部署入市了。本來,今日的品評,我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入市的選擇,但由於我對特朗普今次發動的關稅戰,仍然有很多評論是「不吐不快」的,所以,個股的品評還是留待下次吧!《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 羅國森》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星二代」有甚麼壓力?姜大衛兒子姜卓文參加《造星》:雖然輸了比賽,但卻得到很多!分享如何學會面對問題及成長►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