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修例欠周全,媒體文創淪輸家
19/02/2025
政府建議為人工智能(AI)技術修改版權條例,包括引入文本及數據開採豁免(下稱TDM),明顯未考慮版權擁有人,本已難以捍衞自身利益。即使海外設退出機制,惟爭議不絕,本港貿然去馬,恐怕重挫媒體文創產業。
中外AI大語言模型如ChatGPT、DeepSeek,發展一日千里,廣受歡迎,但政府昨到立法會交代公眾諮詢結果,聲稱「有必要」在版權條例引入TDM,卻有以偏概全之嫌。
原創內容有價 難證擅自取用
採訪、分析和創作背後的無形知識產權(IP)有價,亦是新聞、娛樂等眾多界別賴以為生之源。社會早有共識不可抄襲原創作品,始才發展出版權條例,如今為協助科企提升服務和產品,擬議的修例點名不分網絡採挖目的,預設放行,形同要求文創界大開方便之門。
媒體目前要找出剽竊新聞、偷取圖片者,再循民事途徑控告侵權,已然勞心耗神、費時失事。科企取用文本數據訓練模型,既可覬覦實際內容,也能旨在增潤寫作技巧,隨時不著痕跡,商經局要求版權持有人未來自行搜證,向法庭或海關指控未獲授權挪用產權的AI產品,無疑強人所難。
局方聲稱現有圍繞TDM的建議,與歐盟、日本和新加坡法規一致。然而,當局再沒提及,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幾經諮詢,終沒法通過TDM。英國至今未有涵蓋商業牟利的TDM,美國只支持「合理使用」(fair use),港府所謂TDM「有必要」,冀上半年內提交修例草案,大可斟酌。
在英國,工黨政府意識到,版權持有人不滿商議TDM授權條款時,往往處於弱勢,但根本沒想法如何達致「良好授權應用」。坐擁《華爾街日報》的新聞集團,有力向OpenAI索價2.5億美元協助訓練模型,但特區預設容許科企挖掘數據下,必然有損全城正掙扎求存的傳統媒體、獨立記者之談判叫價能力。
在美國,另一大報《紐約時報》,近年一直與兩個同業跟OpenAI和微軟對簿公堂,不滿兩企的AI大模型或搜尋器,未經付款或同意,掃描大批文章,繼而近乎逐字抄用,又或改編重寫,形同替代原創報道,正爭取大額賠償。
政府支持豁免 未釋各界疑慮
事實上,除了香港及國際版權持有人對TDM有顧慮,香港工業總會同樣挑明,環球相關訴訟和討論繁多,本港目前要實行擬議豁免,可能「太惹爭議」(too contentious)。香港美國商會在向特區政府提交書面意見時,也指出會員意見紛陳,故僅臚列了正反意見。
儘管特區當局認為,按照世貿針對IP的「三步檢測標準」設立限制,包括用家必須合法取用版權作品、為版權擁有人提供「選擇退出」等等,便能平衡利害得失,但問題並未迎刃而解。
正如《紐時》入稟訴求之一,乃涉案科企「刪除」利用其文章訓練出來的模型,國際律師行美博(Mayer Brown)也提到,香港尚有眾多執行問題未解,例如若本地版權持有人要求退出前,科企早已取用數據,該如何還原,又有多少時間更正。
在歐盟,「選擇退出」不是在網站明文列出便了事,還要求「機械可讀」,造成不少法律灰色地帶。舉列說,波蘭最大版權合作組織ZAiKS已清晰表明反對AI取用任何會員的創作,但按照實際法規執行,極可能要逐個劇作檔案、歌曲名錄重申意圖,才能真正封絕開採。
TDM只是為AI浪潮修例的芸芸範疇之一,其他如AI生成作品版權誰屬,也有一定爭議,期望港府可摒棄預設立場,在能有效回應各方疑慮前,避免操之過急,扼殺媒體及文創產業的生存及發展空間。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